专业原创精品说说!

当前位置:亿年教育网 > 经典语录 > 名人语录 > 张爱玲语录 >

文学奇才张爱玲传奇一生_张爱玲介绍

发布时间:2014-02-22 19:24源自:未知作者:admin阅读()

人物介绍

  张爱玲(1921年9月30日-1995年9月8日)

  张爱玲,笔名梁京,海派作家,现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,生于上海,原籍河北丰润。1921年生于上海,1995年离去于美国洛杉矶,当时身边没有一个人,恰逢zg的团圆节日——“中秋节”。

 

  张爱玲主要作品

  散文集《流言》、散文小说合集《张看》、中短篇小说集《传奇》、中篇小说《倾城之恋》、长篇小说《半生缘》、《赤地之恋》、自传《小团圆》。

  诗歌《雨》。晚年从事zg文学评价和《红楼梦》研究,曾在美用十年时间细品《红楼梦》。

  说张爱玲是zg文学史上的一个“异数”当不为过。文字在她的笔下,才真正的有了生命,直钻进你的心里去。喜欢张爱玲的人对她的书真是喜欢,阅读的本身就能给读书的人莫大的快感。阅读的快乐只有在她那里才可以得到,至少对我是这样。读别的书你或许能知道道理,了解知识,得到震撼,但是只有读张爱玲的文章你才是快乐的。即便是有点悲剧意味的《十八春》依然如此!

  张爱玲是世俗的,但是世俗得如此精致却除此之外别无第二人可以相比。读她的作品你会发现她对人生的乐趣的观照真是绝妙!张爱玲的才情在于她发现了,写下来告诉你,让你自己感觉到!她告诉你,但是她不炫耀!张爱玲最有名的一本集子取名叫《传奇》其实用传奇来形容张爱玲的一生是最恰当不过了。张爱玲有显赫的家世,但是到她这一代已经是最后的绝响了,张爱玲的童年是不快乐的父母离婚,父亲一度又扬言要杀死她,而她逃出父亲的家去母亲那里,母亲不久就又去了英国,她本来考上了伦敦大学,却因为赶上了太平洋战争,只得去读香港大学,要毕业了,香港又沦陷,只得回到上海来。她与胡兰成的婚姻也是一个大的不幸。本来在文坛成名是件好事,可是这在解放后居然成了罪状,最后只得远走它乡!

  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: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,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,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;她是名门之后,贵府小姐,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;她悲天怜人,时时洞见芸芸众生“可笑”背后的“可怜”,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;她通达人情世故,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,独标孤高。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,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,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;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,一时无二,然而几十年后,她在美国又深居浅出,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,以至有人说:“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。”

  现代女作家有以机智聪慧见长者,有以抒发情感著称者,但是能将才与情打成一片,在作品中既深深进入又保持超脱的,张爱玲之外再无第二人。张爱玲既写纯文艺作品,也写言情小说,《金锁记》《秧歌》等令行家击节称赏,《十八春》则能让读者大众如醉如痴,这样身跨两界,亦雅亦俗的作家,一时无二;她受的是西洋学堂的jiaoyu,但她却钟情于zg小说艺术,在创作中自觉师承《红楼梦》《金瓶梅》的传统,新文学作家中,走这条路子的人少而又少。

  现代著名作家,四十年代在上海孤岛成名,其小说拥有女性的细腻与古典的美感,对人物心理的把握令人惊异,而作者独特的人生态度在当时亦是极为罕见。五十年代初她辗转经香港至美国,在此期间曾经创作小说《秧歌》与《赤地之恋》,因其中涉及对大陆当时社会状态的描写而被视为是反动作品。其后作品寥寥,唯有关于红楼梦的研究尚可一观。

  张爱玲也曾为香港电懋电影公司编写《南北一家亲》等六个剧本,之后也曾从事翻译与考证工作。张爱玲与宋淇、邝文美夫妇有深交,她的作品即是透过宋淇介绍给夏志清先生,肯定张爱玲不世出的才情,而享誉国际。张爱玲遗产的继承人是宋淇夫妇,其中大部分交由皇冠出版社收藏。

  一九九五年中秋夜,曾经瞩目zg文学界的才女张爱玲猝死于洛杉矶一公寓内,享年七十五岁。

 

  她的逝世使她的名字在文坛上再一次复苏。这位沉没了多年的作家一夜间又浮上水面来,而且是前所未有的美。那刻的美是永恒的,因为张爱玲孤独的一生走完了,留下的一片苍凉与无尽叹息化成玻璃灵柩,守护着她过去的灿烂。隔着空间和时间的玻璃墙望回去,越光辉的成就也越凄凉。

  张爱玲系出名门,祖母李菊耦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鸿章之女。不过她的童年是黑暗的,生母流浪欧洲,剩下她和弟弟在父亲和后娘的监管中成长(详见《私语》)。或许这是导致张后来的作品充满悲观跟势利的主要原因。她笔下的女性是实实在在的:自私、城府,经得起时间考验。就是这些近人情的角色的永恒性加重了她文字里苍凉的味道,反复地提醒着我们所有现今的文明终会消逝,只有人性的弱点得以长存于人间。至于她本人亦是斤斤计较的小女人:摸得到、捉得住的物质远较抽象的理想重要。

  张爱玲离开了父亲逃到了母亲那里,母亲给了她两条路,让她选择:“要么嫁人,用钱打扮自己;要么用钱来读书。”张爱玲毅然选择了后者,然而,母亲的经济状况一直不好,而母女间的矛盾也在一天天间慢慢地、以一种不易察觉的形式在一天天间激化。张爱玲说:“这时候,母亲的家亦不复是柔和的了。”

  中学时期的张爱玲已被视为天才,并且通过了伦敦大学的入学试。后来战乱逼使她放弃远赴伦敦的机会而选择了香港大学。在那里她一直名列前茅,无奈毕业前夕香港却沦陷了。关于她的一切文件纪录尽数被烧毁。对于这件事,她轻轻地说了几句话:“那一类的努力,即使有成就,也是注定了要被打翻的罢?……我应当有数。”大有一种奈若何的惋惜。

  此后张爱玲返回上海,因为经济关系,她以唯一的生存工具——写作,来渡过难关。《第一炉香》和《第二炉香》却成为她的成名作,替张爱玲向上海文坛宣布了一颗夺目的新星的来临。张爱玲的这两篇文章是发表在由周瘦鹃先生主持的《紫罗兰》杂志上的。继之而来的《红玫瑰与白玫瑰》《倾城之恋》《金锁记》等等更奠下她在zg现代文学重要的地位。就在她被认定是上海首屈一指的女作家,事业如日中天的同时,她却恋爱了。偏偏令她神魂颠倒的是为大汉奸汪精卫zf文化部服务的胡兰成。

  张爱玲为这段恋情拼命地付出。她不介意胡兰成已婚,不管他汉奸的身份。战后人民反日情绪高涨如昔,全力捕捉汉奸。胡兰成潜逃温州,因而结识新欢范秀美。当张爱玲得悉胡兰成藏身之处,千里迢迢觅到他的时候,他对她的爱早已烧完了。张爱玲没能力改变什么,她告诉胡兰成她自将萎谢了。然而,凋谢的不只是张爱玲的心,她惊世骇俗的写作才华亦随之而逝。往后的日子纵然漫长,她始终没再写出像《金锁记》般凄美的文章。在1945年出版的《文化汉奸罪恶史》中,张爱玲榜上有名,这多多少少拜胡兰成所赐。张爱玲与胡兰成相识于1944年,分手在1947年,只有短短三年,却是张爱玲一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。此后张爱玲在美国又有过一次婚姻,她与第二任丈夫赖雅相识于1956年,对方是个左派作家,两个人同年结婚。直到1967年赖雅逝世。
爱玲名字的来历

  爱玲十岁的时候,母亲主张把她送进学校,父亲一再大闹着不依,最后母亲像拐卖人口一样硬把她送去了,因为已经有相当 基础,所以进黄氏小学四年级插班就读,在填写入学证的时候,因为“张瑛”这两个字嗡嗡地不响亮,她想给重取一个名字,一时踌躇着不知填什么名字好,支着头想了一会,说“暂且把英文名字胡乱译两个字罢”,这个词描述她当时的心情:ailing,意为烦恼。张爱玲这个普通的名字只是母亲烦恼心情的随意表达,后来却响彻了整个文坛。母亲一直打算替她改而没有改,再后来,爱玲不愿意改,也没必要改了。(团结出版社《张爱玲传》)

  张爱玲的译名现在比较多的是Eileen,夏志清先生《zg现代小说史》英文版上用的就是这个名字。夏志清先生是张爱玲的一个发现者。在这部用英文撰写的zg现代小说史中,夏志清用多于鲁迅的笔墨介绍了张爱玲。

张爱玲的年表

  1920年9月30日出生上海麦根路(今康定东路),取名张瑛。原籍河北丰润。她是清末洋务派名臣李鸿章的曾外孙女。
   1921年12月21日弟弟张子静出生。
   1922年迁居天津。父亲在津浦铁路局任英文秘书。
   1924年开始私塾jiaoyu,在读诗背经的同时,就开始小说创作。如果说第一篇小说写一个家庭悲剧,可以看出家庭环境对她的影响,那么第二篇小说写一个女郎失恋自杀的故事,则充分显示了她的文学创造力。
   1925年母亲黄逸梵出洋留学。 
   1927年,7岁的张爱玲随家回到上海,不久,母亲回国,她又跟着母亲学画画、钢琴和英文。张爱玲对色彩、音符和文字都极为敏感,她曾在《天才梦》中说:“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,从小被目为天才,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。”
  1928年由天津搬回上海读《红楼梦》《三国演义》。
   1930年十岁时,母亲坚持送张爱玲进学校读书,为此同父亲大吵一场。母女俩偷着跑到黄氏小学,张瑛正式取名张爱玲。
   1931年秋就读上海圣玛利亚女校。
   1932年圣玛利亚女校校刊,刊载短篇小说处女作《不幸的她》。
   1933圣玛利亚女校校刊「凤藻」,刊载第一篇散文《迟暮》。
   1937年《国兴》刊载小说《牛》《霸王别姬》及《读书报告叁则》《若馨评》,《凤藻》刊载《论卡通画之前途》。夏天,毕业于圣玛利亚女校;母亲第二次出国归来,张爱玲因躲避日寇炮火到母亲家住,遭父亲毒打。
   1938年,旧历年的前一天,逃出父亲家,从此与父亲家告别。同年,在困境中终于长成大姑娘的张爱玲再一次接受了命运的考验:她虽然考取了英国的伦敦大学,却因为战事激烈无法前往。
   1939年考进香港大学专攻文学。
   1940年四月十六日,《西风》月刊三周年征文揭晓,张爱玲的《我的天才梦》获名誉奖第三名。
  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。
   1942 年香港沦陷,未毕业即回上海,给英文《泰晤士报》写剧评、影评:《婆媳之间》《鸦片战争》《秋歌》《乌云盖月》《万紫千红》《燕迎春》《借银灯》。也替德国人办的英文杂志《二十世纪》写《zg的生活与服装(Chinese life and Fashions)》。
   1943年《紫罗兰》杂志连载中篇小说《沉香屑:第一炉香》《沉香屑:第二炉香》
   《杂志》月刊刊载《茉莉香片》《到底是上海人》《倾城之恋》《金锁记》
   《万象》月刊刊载《心经》《琉璃瓦》
   《天地》月刊刊载《散戏》《封锁》《公寓生活记趣》
   《古今》月刊刊载《洋人看京戏及其他》《更衣记》
   结识周瘦鹃、柯灵、苏青、胡兰成等。在当时的上海,张爱玲不仅是个有名的才女,更是著名的时尚中人。她穿的衣服都由自己亲手设计,这些服装在当时无论是样式还是颜色都显得很大胆,这也成为了当时上海报纸和圈内人士津津乐道的话题。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:她是一个享乐主义者,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;她是名门之后,却骄傲地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;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,人情练达,但生活中却始终与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,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。这一切似乎都在预示着她后半生的凄凉结局。
   1944年《万象》月刊连载长篇小说《连环套》
   《杂志》月刊刊载《必也正名乎》《红玫瑰与白玫瑰》《殷宝滟送花楼会》《论写作》《有女同车》《走!走到楼上去!》《说胡萝卜》《诗与胡说》《写什么》《忘不了的画》《等》《年青的时候》《花凋》《爱》
   第一本短篇小说集《传奇》由上海杂志社出版发行
   《天地》杂志刊载《童言无忌》《造人》《打人》《私语》《zg人的宗教》《谈跳舞》《道路以目》《烬馀录》《谈女人》
   《小天地》杂志刊载《散戏》《炎樱语录》
   《苦竹》月刊刊载《谈音乐》《自己的文章》《桂花蒸 阿小悲秋》
   1945年《杂志》月刊连载《创世纪》《姑姑语录》《留情》《苏青张爱玲对谈记》《吉利》《浪子与善女人》
   《小天地》月刊刊载《气短情长及其他》
   《天地》月刊刊载《卷首玉照及其他》《双声》《我看苏青》
   《倾城之恋》在上海公演
   抗战胜利
   1947年《大家》月刊刊载《华丽缘》《多少恨》
   《传奇》(增订本)由上海山河图书公司出版。
   与电影导演桑弧合作从事影剧活动,写出三部电影剧本《太太万岁》《不了情》《哀乐中年》(与桑弧合编)
   与胡兰成离婚
   1948年以梁京为笔名在上海《亦报》连载《十八春》(后改名“半生缘”)
   1949年上海解放后,以梁京笔名在上海《亦报》上发表小说
   1950年七月参加上海第一届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
   1951年十一月《十八春》由上海《亦报》社出版单行本。十一月四日至次年一月二十四日,《小艾》(中篇小说)在《亦报》第三版发表。
   1952年赴香港,向香港大学申请复学获准。赴港后,在美国驻香港新闻处工作。写电影剧本《小儿女》《南北喜相逢》。翻译《老人与海》《爱默森选集》《美国七大小说》(部分)。
   1954年《秧歌》《赤地之恋》在《今日世界》连载,后在香港出版英文本及中文本。
   《传奇》改名“张爱玲短篇小说集”,在香港由天风出版社出版。
今日世界出版社刊行译作《无头骑士》。
   1955年秋天乘“克利夫兰总统号”离港赴美。
   与好友炎樱同去拜访胡适。
   1956年得Edward Mac Dowell Colony的写作奖金。
   8月,36岁的张爱玲与65岁的赖雅结婚。
   1957年母亲在英国病逝。
   1958年为香港电懋电影公司编《情场如战场》、《桃花运》、《人才两得》等剧本。
   1960年成为美国公民。
   1961年张爱玲为了搜集写作材料,自美飞台转港。这是张爱玲唯一的台湾行,后来写入英文散文题目是《重回前方》。十一月到港后为电懋电影公司赶写了两个剧本,其中之一是一九六一年极为卖座的《南北和》续集《南北一家亲》。在台湾旅行期间,丈夫赖雅在美中风瘫痪,此后对张爱玲的生活和精神都是相当沉重的负担。
   1962年回美国华盛顿与丈夫重聚。
   1966年香港《星岛晚报》连载长篇小说《怨女》(根据《金锁记》改编)。
   《怨女》由皇冠出版社出版。
   1967年赖雅以七十六岁高龄去世。
   获邀任美国纽约雷德克里芙学校驻校作家。
   着手英译清代长篇小说《海上花列传》。
   1968年《秧歌》《张爱玲短篇小说集》《流言》由皇冠出版社出版。
   《皇冠》杂志、香港《星岛晚报》连载《半生缘》。
   [1] 1969年《半生缘》由皇冠出版社出版。
   《皇冠》杂志发表《红楼梦末完》。
   转入学术研究,任职加州柏克莱大学“zg研究中心”。
   1972年自“zg研究中心”离职。
   1973年定居洛杉矶。
   《幼狮文艺》刊载《初评红楼梦》。
   1974年《zg时报》人间副刊刊载《谈看书》《<谈看书>后记》。
   1975年完成英译《海上花列传》。
   《皇冠》杂志刊载《二详红楼梦》。
   1976年《张看》由皇冠出版社出版。
   《联合报》刊载《三详红楼梦》《<张看>自序》。
   1977年《红楼梦魇》由皇冠出版社出版。
   1979年《zg时报》社刊载《色,戒》。
   1981年《海上花列传》由皇冠出版社出版。
   1983年《惘然记》由皇冠出版社出版。
   《幼狮文艺》刊载《初评红楼梦》。
   1984年《联合文学》刊载电影剧本《小儿女》《南北喜相逢》。
   1987年《余韵》由皇冠出版社出版。
   1988年《续集》《表姨细姨及其他》《谈吃与画饼充饥》由皇冠出版社出版。
   1990年台北《联合报》副刊二月九日刊载《草炉饼》。
   1991年《张爱玲全集》典藏版:《秧歌》《赤地之恋》《流言》《怨女》《倾城之恋》《第一炉香》《半生缘》《张看》《红楼梦魇》《海上花开》《海上花落》《惘然记》《续集》《余韵》由皇冠文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。
   1992年《爱默森选集》由皇冠文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。
   《张爱玲文集》(四卷本)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。
   《张爱玲评传》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。
   1993三年完成《对照记》。张爱玲语录
   《联合文学》刊载电影剧本《一曲难忘》。
   1994年《对照记》由皇冠文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。
   1995年9月8日逝世于洛杉矶公寓,当时身边没有一个人,恰逢zg的团圆节日---“中秋节”,享年七十五岁。
   9月19日林式同遵照张爱玲遗愿,将遗体在洛杉矶惠捷尔市玫瑰岗墓园火化。
   9月30日张爱玲的生日,林式与数位文友将她的骨灰撒在太平洋。

欢迎分享转载→ 文学奇才张爱玲传奇一生_张爱玲介绍

上一篇:没有了

下一篇:想你的时候,把你的名字写在手心

用户评论

精品推荐

Copyright © 2013-2023 亿年教育网www.ynjiaoyu.net 版权所有滇ICP备18010473号-11